联系我们

加盟/代加工联系电话:张经理 18729860626

元顺茶楼: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干镇泾干大街

联系电话:018729860626

电子邮箱:ysfutea@163.com

公司网址:www.裕隆全.中国




  • 元顺项目

陆羽《茶经》“五之煮”云:“其沸,如鱼目,微有声为一沸,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,腾波鼓浪为三沸,已上水老不可食。”候汤是煎茶的关键。 
蔡襄《茶录》“候汤”条载:“候汤最难,未熟则沫浮,过熟则茶沉。前世谓之蟹眼者,过熟汤也。沉瓶中煮之不可辨,故日候汤最难。”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,且煮水用汤瓶,气泡难辨,故候汤最难。 
      赵佶《大观茶论》“水”条记:“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,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,就火顷刻而后用。”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。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,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。汤的老嫩视茶而论,茶嫩则以蔡说为是,茶老则以赵说为是。 
      张源《茶录》“汤辨”条载:“汤有三大辨十五辨。一日形辨,二日声辨,三日气辨。形为内辨,声为外辨,气为捷辨。如虾眼、蟹眼、鱼眼、连珠皆为萌汤,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,水气全消,方是纯熟;如初声、转声、振声、骤声、皆为萌汤,直至无声。方是纯熟;如气浮一缕、二缕、三四缕,及缕乱不分,氤氲乱绕,皆是萌汤,直至气直冲贵,方是纯熟。"又"汤用老嫩"条称:"今时制茶,不假罗磨,全具元体,此汤须纯熟,元神始发。” 


南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记其友李南金所说的:“《茶经》以鱼目、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,然近世瀹茶,鲜以鼎镬,用瓶煮水之节,难以候视,则当以声辨一沸、二沸、三沸之节。”怎么辨呢?他提出了一种叫“背二涉三”的辨水法,即水煎过第二沸(背二)刚到第三沸(涉三)时,最适合冲茶。还做了一首诗加以说明:“砌虫唧唧万蝉催(初沸时声如阶下虫鸣,又如远处蝉噪),忽有千车捆载来(二沸,如满载而来、吱吱哑哑的车声);听得松风并涧水(三沸,如松涛汹涌、溪涧喧腾),急呼缥色绿瓷杯(这时赶紧提瓶,注水入瓯)。”

古人品茶,首重煎水。

      苏辙《和子瞻煎茶》诗云:“相传煎茶只煎水,茶性仍存偏有味。”水煎和好,才能保存茶性,使色、香、味更美。
      水煎得过头或不及,古人常用“老”(或称“百寿汤”)、“嫩”(或称“婴儿沸”)二字加以形容。这种讲究,看似繁琐,实则有其道理。没烧开或初沸的“嫩”汤,泡不开茶固然不好;开过头的水,随着沸腾时间的延长,会不断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气体(特别是二氧化碳),此即陆羽所说“水气全消”,亦会影响茶味。特别是不少河水、井水中含有一些亚硝酸盐,煮的时间太长,随着蒸发的加剧,其含量相对增加;同时,水中的部分硝酸盐亦会因受热时间长而被还原为亚硝酸盐。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的物质,喝下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水,自然对人体不利。
对李南金的“背二涉三”法,罗大经并不赞同,他说:“瀹茶之法,汤欲嫩而不欲老,盖汤嫩则茶味甘,老则过苦矣。若声如松风涧水过遽瀹,岂不过于老而苦哉!”罗大经为什么主张用嫩汤呢?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:不同品种的茶叶,对水温有各不相同的要求。
      高级绿茶多以嫩芽制成,不能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,一般以80摄氏度左右为宜。红茶、花茶及中低档绿茶则要求用100摄氏度的沸水。乌龙、普洱和沱茶,每次用量多,茶叶又较粗老,更要求用沸滚的水冲泡。生活在南宋时期的罗大经饮用的正是用嫩芽制作的团茶,所以他说的话不无道理。但他提出的“修正”办法:“松风桧雨到来初,急引铜瓶离竹炉。待得声闻俱寂后,一瓯春雪胜醒醐”,与李南金的“背二涉三”法其实并无太大的分别。而且,他的主张与工夫茶的候汤正好相同:按传统,工夫茶炉与茶几间须隔七步,这样,铫中的“背二涉三”汤端到茶几前,岂不正好是“声闻俱寂后”?
      对此,梁实秋先生颇不以为然。他说:“不知是否故弄玄虚,谓茶炉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,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。”梁先生不谙工夫茶道,自难体味“七步”之奥秒:其一,榄核炭再好,燃烧时亦多少有些许气味,拉开距离,可避烟火气;其二,砂铫置火炉一,扇火时难免有些火灰洒落铫嘴,所以老练的茶客在冲水入罐前总要倾去一点“水头”,以清除不易觉察的灰垢。扇火催沸时火苗四串,而罐嘴中空,无水可传热,其热度远在百度以上,如不稍事冷却,倾出“水头”时,刚接触到罐嘴的水柱会溅出滚烫的水珠,弄不好会伤人;其三,刚到三沸的水经短暂的停留,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二沸状态。所以说,“七步为度”,并非故弄玄虚。






本站内容部分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。

本栏目文字内容归陕西泾阳元顺茶业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。

      了解更多泾阳茯砖茶相关内容,请关注陕西泾阳元顺茶业官网及微博微信。

 

上一篇:袁枚与茶

下一篇:李清照饮茶助学